精彩回顾丨人才团队怎么落地?科技成果如何转化?大咖告诉你
发布日期:2020-04-19 浏览次数:
4月17日上午,由佛山力合创新中心、佛山力合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力合(佛山)科技园主办,南商学院、南海·青创家承办的国际技术转移线上培训活动准时举行。
佛山市科技企业孵化协会金桥奖获得者、佛山力合创新中心副总经理金敏、广东欧谱曼迪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唐前锋在线为大家分享了佛山高新区环境与政策、科技成果转化及人才团队落地、欧谱曼迪团队的落户成长等内容,吸引了300多人在线听课。
两位嘉宾分享了哪些秘诀?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金敏
佛山市科技企业孵化协会金桥奖获得者
佛山力合创新中心副总经理
曾任联想集团、西门子等世界500强高管
成功引进6个省市区级人才团队
(其中一团队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
秘诀1
借助资本为科技成果转化
插上腾飞的翅膀
技术创新的产业化需要资本助力,并非是今天才有的现象,金敏介绍,人类工业革命以来的重大创新成果的普及应用,其背后都有资本的身影。在政府和企业家的大力支持下,力合创新中心创新中心成立了以吸引国际科技型项目为主要目的的风险投资基金,目前已经投资30多个海内外项目,超过一半的所投项目已经在佛山落地发展。投资项目中,已经有2个项目入选广东省“珠江人才计划”,并在力合创新中心科技园实现产业化。
此外,力合创新中心在早期开始孵化器业务的时候就积极与国际接轨,对接国际上最前沿的孵化产业发展方向,在建设产业基地和科技园区的同时就主动打造囊括创业投资、载体建设、技术平台、国际对接、创业培训的科技孵化服务体系。
并通过链接国际优质创新资源,促进国际创新资源与本土产业的碰撞对接,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创新项目,围绕项目的落地来策划诸如院士工作站、智能制造中心这样的科技平台,通过持续的创业培训进一步促进产业和创新的交流。
对于具体某一项技术,资本的来源也不一定只是社会风险投资,也可以是政府扶持资金、产业资本、或者本行业对新技术有强烈需求的规上企业。金敏表示,商业性的风险资本要追求高回报以及控制风险,在投资方向上更多的会选择一些全球性的热点领域,诸如TMT、人工智能、大数据金融、现代医疗等。
对于佛山这样制造业为主的城市,所引入的创新团队多为新材料、先进制造相关的“硬科技”,具有位于产业链上游、基础设施投资大、回报周期较长的特点,建议政策性扶持资金应在这些领域要更多的发挥主导作用。
秘诀2
依托专业服务团队
打造产业命运共同体
对于科技创新团队和初创企业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资金问题后,最紧迫的就是经营团队的问题。金敏强调,创业团队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大家只有共同进退,才能战胜商业的风浪。建议创始人在创业初始就要组建一个配置相对完备、无明显短板的创始团队,并且在股权设计上要有利于团队的凝聚。
建议依托专业服务团队,打造创业增值服务联盟(或者说产业命运共同体)在建立资本驱动型孵化模式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打造深度的企业级技术和经营类服务能力。在初创公司的成长过程当中,提供重要的经营及管理服务,以加速公司的成长。包括:网络及 IT 相关的服务设施,以及行政管理、人才招聘、商业计划修订、早期的市场分析、商业开发、法律及财务咨询等。
还包括诸如品牌定位、工业设计、销售团队打造、股权激励设计、还有供应链管理在内的深度咨询服务。这些服务或者可以通过培训、咨询等渠道获得服务收益,或者可以无偿提供给被投企业,通过股权估值放大获得收益。
秘诀3
抓住产业的痛点
通过平台引导团队与本地企业深度交流
金敏介绍,力合创新中心非常注重初创企业和科技创新团队与本地产业的结合,这种结合一方面通过抓住本地产业的痛点、通过平台引导初创团队和本地企业的交流来推动。
另一方面也通过针对本地企业家的教育培训,加强本地企业家的创新思维和国际化视野来推动。力合创新中心从2017年就开始策划并持续实施了“佛山企业走进清华”和“清华专家佛山行”系列活动,目的就是增强科技和产业的互动。
另外力合创新中心每年都组织南海企业家访问海外创新中心和知名高校,拓展企业家国际化视野。本地产业的痛点就代表了一定的市场需求,抓住这些需求会更有利于初创项目的市场起步。力合创新中心在最初设立投资基金的时候,引进了本地的知名企业家作为合伙人,就是致力于打通这一链路。
科技创新并不等同于技术发明,如果没有获得商业化的广泛应用,打通研发、销售、生产等环节,这样的技术进步也只能停留在技术创新的层面。初创团队要能够做到沉下心来倾听“本地企业家的心声”,适时的调整产品策略从而更好的匹配市场需求。
唐前锋
广东欧谱曼迪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
欧谱曼迪团队入选
佛山市首届科技创新团队
第二届南海“蓝海人才计划”团队
秘诀1
团队落地要学会借力政策资金支持
广东欧谱曼迪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欧谱曼迪”),专注于高端医疗器械研发与生产,其荧光导航内镜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通过先进光学成像技术,可以实时跟踪淋巴系统、观察组织血流灌注和精确定位肿瘤边界,助力微创外科手术更为精准。
这家成立6年多时间,由四位清华大学毕业生一手创办的企业,目前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产品已运用于300多家三甲医院。回想当初落户佛山过程,唐前锋表示,可以用举步维艰来形容,其中资源、资金、人才都是重要的短板。
2012年,南海区发布《佛山市南海区高层次人才奖励和培养资助暂行办法》,通过释放政策的红利,引入一批高层次人才。南海区颇具吸引力的政策红利,让欧谱曼迪团队最终决定将南海作为创业起点。2013年,广东欧谱曼迪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总部落户于南海桂城金谷光电社区。
2012年,第二届南海“蓝海人才团队”启动评选工作,南海人才部门鼓励欧谱曼迪团队积极申报。2013年,欧谱曼迪又成功申报佛山市首届科技创新团队,获得政府从政策到资金上的大力扶持,唐前锋表示,借力扶持政策,欧谱曼迪拿到了超过一千万启动资金,这对高投入的医疗器械研发领域来说,无疑是帮助巨大的。
欧谱曼迪以其高技术的发展前景,高成长的速度,很早就吸引了众多风险投资机构的关注,2018年,佛山力合创新中心通过创业投资基金平台对欧谱曼迪进行了投资,并为项目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和良好的创业发展空间。此外,还曾获得清控银杏、达晨创投、西域投资等多家知名投资机构的注资。近期,欧谱曼迪又完成了近亿元c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广东国科和荷塘创新、茂榕投资、九拓投资共同参与。
秘诀2
组建专业技术骨干团队潜心研发
有了技术、资金,还差靠谱的人才,接下来欧谱曼迪大力招聘专业技术骨干组建研发团队。长期从事尖端光学系统工程的安博士作为研发团队的带头人,将研发出来的产品在医院进行试用,通过医生的反馈再不断调整产品研究方案。如今,欧谱曼迪的研发人员占整个公司团队40%以上。
在欧谱曼迪创业初期,国内内窥镜系统,超过95%被国外垄断。2015年,欧谱曼迪研发出全国首创的多谱内镜系统。多谱内镜系统可以清晰地显示隐藏在浅表的血管,对癌症早筛有极大助力,但应用并不广泛,仅限于胃肠、耳鼻喉,在其他部位的应用效果并不显著。2016年,欧谱曼迪拿到了公司的第一张产品注册证。因为技术还未达到预期,几年间,欧谱曼迪一直没有将产品推出市场,而是潜心研发。
荧光内窥镜系统刚由国外引进到中国,欧普曼迪敏锐地把握住这个机会,认为是高端内窥镜重新洗牌的好机会。在2017年11月,由欧谱曼迪研发的高清荧光内镜成像系统在亚太地区妇科肿瘤治疗高峰论坛上发布。该系统由欧谱曼迪与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共同合作完成,能有效筛查前哨淋巴结,提高肿瘤治疗的效果。
2019年,欧谱曼迪研发出荧光系列第二代产品——4K荧光导航内镜系统,产品通过先进光学成像和信号处理技术,在手术中标记目标组织,随时切换高清白光、荧光及伪彩图像等模式,满足医生对于成像色彩的多样化需求。据唐前锋介绍,该产品在白光图像和荧光系统上已经达到世界领先。
秘诀3
超300家三甲医院应用
拿到海外市场通行证
目前,经过多年发展,欧谱曼迪研发的产品被广泛运用在北大人民医院、301医院、上海长征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南方医院等全国超过300家大型三甲医院,为我国在高端内窥镜市场打破进口垄断打下了坚实基础。
去年,由国家卫健委组织的第五届优秀国产医疗设备评选中,欧谱曼迪的内窥镜系统以总分第一名入选,成为国产高端内窥镜系统的领头羊。与此同时,欧谱曼迪还入选了第二届粤港澳大湾区生物科技创新企业50强“先锋企业”。 欧谱曼迪自主研发的OPTO-2100系列——内窥镜荧光摄像系统、医用冷光源等几款产品,成功通过MDD指令认证,正式获得欧盟CE认证证书。这标志着欧谱曼迪内窥镜荧光摄像系统达到欧盟指令性要求,为全面打开海外市场拿到了通行证。
唐前锋表示,欧谱曼迪未来将建立高端医疗科技园和国家级内镜开发、示范、培训基地。继续深耕研发,与季华实验室、中科院、清华、北大等各大科研院校和上下游公司加强合作,实现技术上的创新突破,研发出超越进口产品的技术。
当日直播活动中,南商学院执行院长赵本利还介绍了佛山高新区发展情况以及人才政策。佛山高新区不断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建设全省智能制造中心,逐步形成汽车整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制造、光电“三个千亿”与新材料、智能家居、生物医药“三个百亿”等产业集群,集聚了世界500强投资项目96个,上市挂牌企业90家,高新技术企业2236家。
当前,佛山高新区正按照“世界科技+佛山智造+全球市场”的创新发展路径,不断加快转型升级的步伐和国际化发展方向,以“做实国际合作平台、拓宽招才引智途径、鼓励企业走出去”等措施为重要抓手,参与全球竞争、链接全球资源。目前,在佛山力合创新中心助力下,佛山高新区已在英国牛津、北美建立商务联络处,联络处成为引进国际化创新资源和高端人才项目团队的重要阵地。目前,佛高区针对创新人才团队出台了系列的政策
来源:南商学院、欧谱曼迪、部分内容来自南方日报公开报道